
(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权必删)
临床上常见未成年患者因龋坏、外伤或发育异常等而导致前牙牙体缺损或牙齿的缺失,家长或患儿本身可能更担心美观问题,特别是青少年心理敏感。试图在治疗完成后寻求一种快速的修复方案来解决美观问题,这一点非常能够理解。但是未成年人的前牙修复需要考虑生长发育因素,因恒牙未完全萌出,牙根还在发育,颌骨也在变化,故不能做永久修复。目前未成年患者仍以过渡性治疗为核心,旨在维持牙列间隙、恢复部分功能与美观,同时避免影响恒牙发育和成年后永久性修复。以下为临床常用方案:
1.
直接树脂粘接修复
使用复合树脂材料直接在口内塑形、固化,修复缺损的前牙。对于露髓或近髓的深龋/外伤,必须先进行完善的活髓保存治疗(如直接盖髓、部分活髓切断、牙髓切断术)或根尖诱导成形术(根尖未闭合时),确保牙髓健康后再行树脂修复。适应症:小到中度的龋坏、外伤导致的切角或切端缺损、釉质发育不全的改善、关闭小间隙、改善形态等。
优点:通常只需要最少的牙体预备(主要是清洁和粗化表面),甚至无需预备;容易添加、修改或去除;一次就诊即可完成;现代树脂材料可以很好地模仿天然牙的颜色和半透明性。随着牙弓发育,可随时调整或重做。
缺点:长期使用可能出现磨损、变色或边缘微渗漏;对大面积缺损或咬合力大的区域,长期效果可能不如间接修复体;对操作技巧和隔湿要求高。
2. 传统活动义齿
适用情况:因外伤、严重龋坏等导致年轻恒牙早失,以上颌前牙缺失多见,需维持间隙并等待恒牙牙根发育完成或成年后永久修复。设计带有固位卡环(金属或弹性材料)和人工牙的基托(塑料或金属基托),患者可自行摘戴。
优点:制作简便、成本较低,对邻近恒牙损伤小。
缺点:固位和稳定性不如固定修复,可能松动、晃动,尤其在说话或大笑时。耐用性有限,需每6-12 个月定期调整或更换,避免卡环松脱或基托磨损。
3. 透明保持器类活动义齿
适用情况:恒牙列期(牙根已发育完成)的上前牙外伤缺失或无法保留时,作为过渡修复方案。
修复方式:利用树脂材料恢复缺失牙形态,嵌入透明保持器内。
优点:兼具间隙维持与美观修复功能,摘戴便捷且对牙龈刺激小。主要由正畸医生设计和实施,需与修复目标协调。
4.
过渡性临时冠
使用预成冠(如聚碳酸酯冠)或口内/技工室制作的树脂临时冠覆盖预备后的基牙。适应症:牙体缺损较大,直接树脂修复难以获得足够固位和强度时。牙髓治疗后需要保护薄弱牙体组织。作为最终全冠修复(通常需成年后进行)前的过渡。外伤冠折后,牙根尚未发育完成(需先行根尖诱导成形术),需要临时恢复冠部形态。
优点:保护暴露的牙本质,维持龈缘位置;维持间隙和咬合,防止邻牙倾斜和对颌牙伸长。比直接树脂修复更接近最终修复体的形态。
缺点:需要一定的牙体预备:比直接树脂修复磨牙量多,比永久冠预备量少但仍有创。易脱落、磨损或折断。预成冠或临时树脂的美观效果通常不如个性化制作的永久修复体。
核心注意事项
1. 生长发育第一: 所有修复设计必须允许颌骨和牙列的继续发育。避免进行不可逆的、广泛的牙体预备或使用刚性、无法调整的修复体。修复体不应阻碍恒牙萌出。
2. 牙髓保护至上: 未成熟恒牙髓腔大、髓角高,操作中要格外小心,避免意外露髓。深龋或外伤近髓时,优先进行活髓保存治疗。避免使用刺激性大的材料。
3. 微创性和可逆性: 优先选择创伤最小、可随时修改或拆除的方案(如直接树脂、活动义齿)。尽可能保存健康的牙体组织。
4. 功能与美观平衡: 在满足基本咀嚼和发音功能的同时,前牙修复必须考虑美观需求,尤其是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。选择美观性较好的材料(如复合树脂、弹性义齿材料)。
5. 日常清洁与维护:初戴活动类义齿可能出现黏膜压痛、发音不清等不适,通常1-2 周可适应。若疼痛持续或加重,需及时复诊磨改基托边缘。饭后取下义齿,用软毛牙刷蘸取牙膏或专用义齿清洁剂轻柔刷洗,避免使用硬毛刷或热水(防止树脂基托变形)。摘戴后用清水或含氟漱口水冲洗口腔,轻柔按摩牙龈,清除残留食物碎屑。夜间建议摘下义齿,让口腔组织充分休息,减少卡环对邻牙的持续压力,降低牙龈萎缩风险。
6. 定期复查与更换:过渡性修复体使用寿命有限,且需要适应生长发育变化。必须制定严格的复诊计划(通常每3-6个月),检查修复体状况、基牙健康、牙髓活力、咬合关系、颌骨发育等,及时调整、修理或更换修复体。若恒牙牙根发育完成后条件允许,可考虑固定义齿(如种植牙或固定桥)等永久性修复手段。具体方案需根据患者口腔状况、年龄及需求综合制定。常需要儿童牙科、牙体牙髓科、口腔修复科、正畸科甚至颌面外科的协作,制定全面的序列治疗计划。